乐博

    禽药销售热线 :
    畜药销售热线:

    政策法规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1-60条)
    来源:乐博集团 日期 :2021-05-27

    (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21年1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 ,预防、控制、净化 、消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制定本法 。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 、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法所称动物产品 ,是指动物的肉、生皮 、原毛、绒、脏器、脂、血液、精液 、卵、胚胎 、骨、蹄、头、角 、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法所称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包括寄生虫病。


      本法所称动物防疫 ,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诊疗、净化、消灭和动物 、动物产品的检疫,以及病死动物 、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


      第四条 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


      (一)一类疫病,是指口蹄疫 、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对人 、动物构成特别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需要采取紧急 、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等措施的 ;


      (二)二类疫病,是指狂犬病、布鲁氏菌病、草鱼出血病等对人、动物构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需要采取严格预防 、控制等措施的;


      (三)三类疫病,是指大肠杆菌病、禽结核病 、鳖腮腺炎病等常见多发,对人 、动物构成危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及时预防、控制的 。


      前款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动物疫病发生、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及时增加 、减少或者调整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并予以公布。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健康 、野生动物保护等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 动物防疫实行预防为主 ,预防与控制 、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 。


      第六条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动物防疫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 ,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动物防疫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 、志愿服务和捐赠等活动。


      第七条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 、经营、加工 、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好免疫、消毒、检测、隔离、净化、消灭、无害化处理等动物防疫工作,承担动物防疫相关责任。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组织群众做好本辖区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予以协助。


      第九条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军队动物卫生监督职能部门负责军队现役动物和饲养自用动物的防疫工作。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野生动物保护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的协作机制  。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应当建立防止境外动物疫病输入的协作机制 。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 ,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根据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 、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承担动物疫病净化、消灭的技术工作。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动物疫病的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研究成果 ,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新闻媒体 ,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 。


      第十四条 对在动物防疫工作、相关科学研究 、动物疫情扑灭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动物防疫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对因参与动物防疫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或者抚恤。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制度 。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以及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需要,及时会同国务院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对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公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净化 、消灭措施和技术规范 。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并落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净化、消灭措施。


      第十六条 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 。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强制免疫计划和技术规范,对动物实施免疫接种,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保证可追溯 。


      实施强制免疫接种的动物未达到免疫质量要求 ,实施补充免疫接种后仍不符合免疫质量要求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应当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并对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履行强制免疫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乡级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组织本辖区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协助做好监督检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第十九条 国家实行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病监测。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和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对动物疫病的发生 、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 、经营 、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 、经营 、加工、贮藏 、无害化处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到动物疫情预警后 ,应当及时采取预防 、控制措施 。


      第二十条 陆路边境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合理设置动物疫病监测站点,健全监测工作机制,防范境外动物疫病传入 。


      科技、海关等部门按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工作 ,并定期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互通情况,紧急情况及时通报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和工作机制,根据需要合理布局监测站点;野生动物保护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 ,并定期互通情况 ,紧急情况及时通报。


      第二十一条 国家支持地方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鼓励动物饲养场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 。对符合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标准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予以公布 ,并对其维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方案。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指导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行政区划 、养殖屠宰产业布局 、风险评估情况等对动物疫病实施分区防控,可以采取禁止或者限制特定动物、动物产品跨区域调运等措施。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净化、消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动物疫病净化、消灭规划 ,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净化、消灭计划。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动物疫病净化 、消灭规划、计划,开展动物疫病净化技术指导 、培训,对动物疫病净化效果进行监测 、评估。


      国家推进动物疫病净化 ,鼓励和支持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开展动物疫病净化。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达到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净化标准的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予以公布 。


      第二十三条 种用、乳用动物应当符合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饲养种用 、乳用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开展动物疫病检测;检测不合格的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动物饲养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应当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


      (一)场所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生产经营区域封闭隔离 ,工程设计和有关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三)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污水、污物处理设施,病死动物、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或者冷藏冷冻设施设备,以及清洗消毒设施设备;


      (四)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动物防疫技术人员;


      (五)有完善的隔离消毒 、购销台账、日常巡查等动物防疫制度;


      (六)具备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动物防疫条件。


      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除应当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有病原检测设备、检测能力和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专用运输车辆。


      第二十五条 国家实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制度。


      开办动物饲养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不合格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名称(姓名)、场(厂)址、动物(动物产品)种类等事项 。


      第二十六条 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并接受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情况 ,决定在城市特定区域禁止家畜家禽活体交易。


      第二十七条 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包装物、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


      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被污染的物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得随意处置 。


      第二十八条 采集、保存、运输动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 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一)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疫区内易感染的 ;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


      (四)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五)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


      (六)其他不符合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因实施集中无害化处理需要暂存、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并按照规定采取防疫措施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


      第三十条 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凭动物诊疗机构出具的免疫证明向所在地养犬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 、疫病传播。


      街道办事处 、乡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做好本辖区流浪犬、猫的控制和处置 ,防止疫病传播。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农村地区饲养犬只的防疫管理工作。


      饲养犬只防疫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三章 动物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从事动物疫病监测 、检测、检验检疫  、研究、诊疗以及动物饲养、屠宰 、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迅速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报告。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的单位,应当及时采取临时隔离控制等必要措施,防止延误防控时机,并及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上报 。


      第三十二条 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认定 ,必要时报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认定。


      本法所称重大动物疫情,是指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 ,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 ,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


      在重大动物疫情报告期间,必要时,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封锁决定并采取扑杀 、销毁等措施。


      第三十三条 国家实行动物疫情通报制度。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置情况。


      海关发现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处置并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通报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发现野生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处置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通报。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置情况 。


      第三十四条 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与本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野生动物保护等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时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对疫区易感染的人群进行监测,并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公布疫情,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三十五条 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疫病监测、检测、检验检疫、诊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 、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


      第三十六条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向社会及时公布全国动物疫情,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情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动物疫情 。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 、谎报、迟报 、漏报动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


      第四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 


      第三十八条 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


      (一)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 、疫区、受威胁区 ,调查疫源 ,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 ,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对疫区实行封锁。必要时 ,上级人民政府可以责成下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封锁、隔离 、扑杀 、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 、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


      (三)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易感染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需要对出入疫区的人员 、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第三十九条 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


      (一)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疫点 、疫区、受威胁区;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措施。


      第四十条 疫点 、疫区、受威胁区的撤销和疫区封锁的解除,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评估后 ,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


      第四十一条 发生三类动物疫病时 ,所在地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组织防治。


      第四十二条 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按照一类动物疫病处理。


      第四十三条 疫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有关控制动物疫病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第四十四条 发生动物疫情时,航空、铁路 、道路、水路运输企业应当优先组织运送防疫人员和物资。


      第四十五条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动物疫病的性质 、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制定国家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并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 ,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并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根据疫情状况及时调整。


      第四十六条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划定动物疫病风险区,禁止或者限制特定动物、动物产品由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


      第四十七条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以及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十八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


      第四十九条 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检疫申报后,应当及时指派官方兽医对动物 、动物产品实施检疫 ;检疫合格的,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实施检疫的官方兽医应当在检疫证明、检疫标志上签字或者盖章,并对检疫结论负责 。


      动物饲养场、屠宰企业的执业兽医或者动物防疫技术人员,应当协助官方兽医实施检疫 。


      第五十条 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形需要非食用性利用的野生动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检疫合格的,方可利用。


      人工捕获的野生动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捕获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 ,检疫合格的,方可饲养、经营和运输。


      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制定野生动物检疫办法 。


      第五十一条 屠宰、经营、运输的动物,以及用于科研、展示 、演出和比赛等非食用性利用的动物 ,应当附有检疫证明;经营和运输的动物产品 ,应当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


      第五十二条 经航空 、铁路、道路、水路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托运人托运时应当提供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


      进出口动物和动物产品 ,承运人凭进口报关单证或者海关签发的检疫单证运递。


      从事动物运输的单位、个人以及车辆 ,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妥善保存行程路线和托运人提供的动物名称、检疫证明编号、数量等信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


      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应当及时清洗 、消毒。


      第五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道路运输的动物进入本行政区域的指定通道,设置引导标志。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道路运输动物的,应当经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指定通道入省境或者过省境。


      第五十四条 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动物产品,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的 ,方可进入 。


      第五十五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种用、乳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引进的种用、乳用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第五十六条 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 、动物产品 ,货主应当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处理费用由货主承担 。


      第六章 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 


      第五十七条 从事动物饲养 、屠宰、经营、隔离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  、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病死动物、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或者委托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处理。


      从事动物、动物产品运输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配合做好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不得在途中擅自弃置和处理有关动物和动物产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加工 、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 。


      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制定。


      第五十八条 在江河 、湖泊 、水库等水域发现的死亡畜禽,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处理并溯源。


      在城市公共场所和乡村发现的死亡畜禽 ,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处理并溯源。


      在野外环境发现的死亡野生动物,由所在地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收集、处理。


      第五十九条 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动物和动物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规划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无害化处理机制。


      第六十条 各级财政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提供补助 。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 、野生动物保护等有关部门制定。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联络我们  

    品质铸就品牌 ,品牌提升价值

    电 话:0371-65820689(禽药) 65826311(猪药)

    地 址 :中国•郑州市东风路金成国际广场6号楼

    友情链接  
    客服
    在线留言
    XML地图